——開福區新河街道打造親民平臺做好群眾工作
開福區新河街道積極發揮“五老”作用,打造親民平臺,密切黨群關系,開設了7個固定“民情茶吧”、8個流動“民情茶吧”,讓百姓在韻了茶味的同時,嘗了社區事務當家作主的味。
搭建親民平臺 暢通民意渠道
街道不斷探索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改革,在設立議事會、監委會等機構的過程中,發現“通民意”才是關鍵。湖南動力機廠退休職工蘇運凱對此深有體會,“每次開議事會,總有人心里擱著話不肯說,事后又覺得不滿意。”怎樣才能讓居民群眾放心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街道、社區和“五老”代表們幾次討論,從茶杯里找到了靈感:找個地方讓居民群眾喝喝茶,氛圍放松了,大會上不說的話也許在這里就說了。于是,“民情茶吧”應運而生。
“民情茶吧”由街道工委、辦事處主辦,7個社區輪流承辦,每月開辦一期。社區出錢開茶吧,社區干部輪流請居民“喝茶”,“五老”當“吧友”,暢所欲言,熱情開聊,搭建公眾話語平臺,暢通干群溝通渠道。街道通過把“吧友”的意見分類整理,交辦給責任部門和負責人,在宣傳欄公開承諾辦結時間和結果,提升了社區服務水平。“我有個建議,現在學生放學回家的安全大家都很關注,社區應該在這個方面想點辦法。”“五老”代表何學銘和“吧友”聊完后的第三天。一支由退休志愿者組成的“夕陽護朝陽”志愿者服務隊就出現在北橋新村社區,堅持每天護送小學生上學和回家。三角洲社區“五老”人員提出要為上班族留出辦事時間,社區認真分析,制定了錯時上下班工作制,中午也為群眾辦事情,得到了居民的高度贊揚。 {Ky:PAGE}
征集惠民“點子” 打造特色品牌
“民情茶吧” 使3萬多名社區居民有了一個集中議事的地方,收集整理社情民意260個,為反映群眾訴求、解決群眾問題、維護群眾利益發揮了“智囊團”和“點子庫”作用。
“很多好點子都是從茶里‘泡’出來的。”“五老吧友”說起這個很是得意。他們用集體智慧,“泡”出了惠民利民“金點子”,做出了特色。一是元宵喜樂會提升了文化水平。通過自主策劃、自主招商、自行布展等方式,在開福寺文化廣場主辦了以“慶元宵佳節、揚傳統文化、祈國泰民安、促和諧發展”的元宵喜樂會,社區“五老”積極出謀劃策,猜趣味燈謎、品風味小吃、看經典大戲、游千年古剎、送新春溫暖、祈新年萬福,充分挖掘了開福寺文化資源,提升了街道文化軟實力,為創建國家文化名城做出了新貢獻。二是志愿者“快樂聯盟”關注了百姓需求。20支志愿者服務隊在開福寺文化廣場組成“快樂聯盟”。“五老”們帶領社區老同志,積極參加志愿活動,每周星期二上街服務。按照“社區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則,以社區老年人、未成年人、新居民、下崗失業人員、殘疾人和低收入家庭等為重點服務對象,開發就業援助、慈善公益、優扶助殘、敬老撫幼等志愿服務。三是 “新居民”融入社區促進了社會穩定。開福寺路社區“五老”人員說,和諧社會外來務工人員是關鍵,建議社區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的管理和服務。“五老”建議凡是“新居民”均可參與社區事務。凡是在社區居住時間超過一年半的農民工、外來務工人員,統稱為“新居民”,為了讓他們能有效地融入社區,開福寺路社區作為全國三個試點社區之一,積極開展社區居民服務。利用社區志愿者工作站,街道“兩代表一委員”充分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幫助“新居民”解決居住、就業、社保、子女就學等一系列與之生活息息相關的難題,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得到了中央綜治委的高度贊賞。“新居民”張紫英認真地說:“我文化水平有限,不知道怎么說,我們這些農民工能平等地參加社區活動,就像在家里一樣”。四是花木綠地掛牌認領制贏得了群眾支持。“公共事務就應該大家管,我愿意個人出資掛牌認領開福寺文化廣場的樹木。”竹山園社區老同志張爹爹對社區主任吐露心聲。為了推進社區管理社會化工作,提升廣大市民愛綠護綠、注重環保的意識,促成公共事務大家管的局面,街道聽取老同志意見,開展了“以樹寄情、以樹銘志、以樹祈福”為主題的花木綠地認領活動,制定了《認領花木管理和維護規定》,自愿認領樹木的單位和個人到社區花木認領辦公室登記認領,社區花木認領辦公室統一制作花木認領牌,認領牌上的寄語以“以樹寄情、以樹銘志、以樹祈福”為主,內容積極向上,且必須經認領辦公室審批,目前共掛牌認領了430棵花木。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