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圍擋的北二馬路。

長沙首任市長何元文。

78年前的“今天”,長沙最高氣溫34.6℃。
文/任大猛 圖/徐暉銘
長沙人都知道,長沙老北門外,有條馬路叫二馬路(它的全稱叫做北二馬路)。二馬路的名聲之所以大,是因為它曾占據通往城北的交通要道,成為長沙北城極其繁華的一處地方。
現在,新黃興北路正在進行擴建和棚改,二馬路是攻堅的重要地段。這條修了78年的“廢路”,真的要破繭成蝶,不但地面上可跑汽車,地下還要跑起地鐵來。
更主要的是,從百年長沙城市進化史的角度來說,二馬路的改變,正在“成就一段史,成全一個夢”。
長沙第一輛花車開進鐵佛寺街,其時長沙還只有一條馬路
84年前,北二馬路還沒有建成,該處還只是長沙北門外的一條窄窄鐵佛寺街,有一天,忽然開進了一輛接到新娘子的花車。這一天是1928年8月8日。用小汽車裝扮成花車接親,這樣洋氣的事情,在長沙是頭一回,頓時全長沙城都轟動了。
娶親的新郎是一位畢業于保定軍校的29歲青年軍人王東原,新娘子是住在南門口西文廟坪旁泉嘶井的梁棣徵。
其實,如果把這一事件放在長沙城市進化史的角度來看,并沒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反而會覺得1928年,長沙市政建設相當落后。
馬路是城市的命脈,市政的現代化首先就是從路政的現代化開始的。當年王東原接親的汽車,走的是長沙坎坷不平且狹窄的麻石路,那時長沙僅有一條馬路——又一村馬路(即今天又一村街和教育街),環城路北段(今湘春路)從1925年修到1927年仍然坎坷不平。與此同時,當年發達的都市上海、天津、青島等,早就開始大修馬路的狂潮。不但長沙只有一條馬路,偌大一個長沙城,也只有省政府有惟一一輛轎車。當年王東原新婚,就是向湖南省主席周斕借得這輛小轎車,用玫瑰裝扮后去接親的。
王東原夫婦的新房,在長沙北門外鐵佛寺街,租賃了張湘砥宅的二樓。
數十年風雨過后,王東原后來成為一代抗日名將,抗戰勝利后又成為湖南省主席,后來王東原去了臺灣,當王東原頭發漸白,睡思昏沉,愛在爐火旁打盹時,他開始寫回憶錄,開始回憶他在長沙鐵佛寺街“青春歡暢的時辰”。 他在回憶錄《浮生簡述》中訴說鐵佛寺街他住過的那幢新婚的小洋樓,“庭院中有花有木,小樓明月,共渡中秋”。只是王東原在蜜月期未滿時,即奉令移軍安慶。鐵佛寺街便成為他一輩子值得追憶的街道。
“高農”從最初所在地二馬路四處遷徙,最終沒回長沙
78年前的“今天”,長沙最高氣溫為34.6攝氏度,最低氣溫24.3攝氏度。在1934年,長沙就能夠觀測長沙最高最低氣溫,最高最低氣壓,風向風速,濕度、蒸發量以及日照時數。當年,長沙城內的《國民日報》、《大公報》每天都在刊載前一天的氣象觀測數據,湖南省廣播電臺更是播報當天的氣溫情況,雖然當年還不能像今天一樣準確預報天氣情況。
上世紀30年代初,長沙最好的氣象觀測臺就設在二馬路上的湖南省立高級農科職業學校(簡稱“高農”)內。
“高農”是上世紀30年代初湖南省最牛的農校之一。始創辦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初名農務局,并設農務試驗場,到1934年已成為省立高級農科職業學校。長沙北門外文昌閣、大小王家巷為其主校區,“高農”農場在鐵佛寺街和鐵佛東街、養蠶室在麻園嶺、蠶林在新河。1934年該校校長為留美歸國的高材生羅敦厚。
作為一所著名的學校,“高農”的運氣既好又不好。“高農”在長沙城北依傍著文昌閣旁前清的先農壇發展著它的農業教學事業,但從1933年開始,長沙同時開挖、修筑碎石馬路北大馬路(即今湘雅路)和北二馬路(俗稱二馬路)。在鐵鍬揮舞、石碾子滾壓的吆喝聲中,“高農”主校區被拆散成數塊分布。“高農”氣象觀察臺,首先設在鐵佛寺街的農場,鐵佛寺街修建二馬路,這個氣象觀察臺只好移到鐵佛東街。“高農”氣象觀察臺在搬離建設中的二馬路時,一些精密儀器在搬遷中就損壞了,實際上鐵佛東街也放不下平靜的一座氣象觀察站了。
1934年9月10日湖南《國民日報》第六版報道說:“高級農校氣象觀察臺,原有儀器尚稱完備。上年來,因農場開辟馬路,遷移數次,以致測候箱及精小儀器多有損壞,于教學及實習上均感不便。加以本省廣播電臺,亦以本校氣象報告為報告,尤須添置各種儀器,方能準確。除將原有儀器,加以修理外,現由滬(上海)購來日照計、地溫計、雨量計、蒸發器、寒暖計、風信器等十余件。”
后來“高農”校長羅敦厚感到,1934年長沙大修馬路,二馬路一帶已不適合進行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的教學工作。當海歸派的羅校長得到一筆二馬路建設征收補償款后,他決定將鐵佛東街、文昌閣、大小王家巷、麻園嶺及新河等校區、農場的土地拍賣,用這筆款項,把“高農”搬遷到岳麓山南面的左家垅去。
當羅校長在左家垅建立“高農”的新校舍經農堂,并設立兩所鄉村義務教育小學,各項遷校建校工作有條不紊進行時,不巧遇到清華大學的梅校長因感到日寇進逼華北,北平已擺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梅校長也看中了左家垅,清華大學與“高農”共同爭奪左家垅的風水寶地。“高農”當然斗不過“財大氣粗”的清華大學。羅校長只好于1937年退出左家垅,并決定將“高農”再次遷到與長沙主城區隔河相望的溁灣市。不料,不久全面抗日戰爭爆發。“高農”只好從長沙岳麓山下,西遷湘西麻陽,又從麻陽遷瀘溪浦市,抗戰勝利后,這所曾經在長沙很牛的湖南省立農科職業學校再也沒能遷回長沙,后成為常德地區農業學校,現名常德職業技術學院。
當年城市次干道二馬路,為何只修了200余米就戛然而止?
北二馬路在鐵佛寺街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于1934年竣工。
二馬路全長210米,路寬50尺,為城市次干道,起止地點為鐵佛寺街,路面質料碎石(1935年《長沙市政·長沙市馬路調查》)。
二馬路是1930年代長沙馬路修筑史上的一個片斷,是長沙碎石馬路修筑高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二馬路為什么僅僅修了210米就戛然而止,成為長沙馬路修筑史上長度最短的一條馬路?其實,它再往前修數百米,拓寬外湘春街,就能完整地連接湘春路與北大馬路。
就在1934年,長沙北門外修碎石馬路,正意猶未酣,北大馬路(即今湘雅路)從河邊已經修筑到湘雅醫院,在1934年已往前修過麻園嶺、絲茅沖,當年還想修過鐵路,從鐵路線往東延伸,開挖今天烈士公園的山坡,想要一直修到閻家湖(今名年嘉湖)邊的湖跡渡。
奇怪的是,在修北大馬路東線的同時,1934年又修了一條北五馬路(今麻園嶺街),即從北大馬路往北修到協均中學,已修成520米,并將往北再修210米。
為什么北二馬路沒有再向南延伸,打通外湘春街,直達湘春路,甚至穿過北正街到達中山路?翻閱當年城市道路規劃,只能看到主干道的規劃,次干道北二馬路準備修向何方,已成為謎團。
首任長沙市長回憶:當年修馬路只求速求遠不求寬求好
其實,第一任長沙市長何元文在臺灣撰寫的回憶錄《竹莊憶往》中,隱約透露了其主政長沙時,修馬路的一些想法。
首任長沙市長何元文,1930年調任長沙市政籌備處長,1933年成為首任長沙市長,1938年春張治中主湘,辭去長沙市長職務。
何元文回憶他在長沙九年的工作時說:當時“正值年壯,精力旺盛,對于各項事設,悉心積極展開”,“尤其對于市區的經營,開辟縱橫馬路12條,皆已先后興工,東西、南北兩干路,以陳家垅為圓環中心,分途向外推展,約40華里,已接近完成階段”,“如此努力建設,到我任職最后一二年中,才使長沙成為一個略具現代化規模之都市”。
王正己在1935年湖南《大公報》紀念特刊上的撰文可稱何元文回憶的注腳。王正己說,在上世紀20年代,長沙城主要只拆了一座城墻,改造了又一村馬路。長沙城市馬路可以說都是在1928年后修筑的,而何元文擔任長沙市長時最為可觀。當年,長沙修馬路的主要工作思路是:“決計先通干線,直接發達交通,以利民行;間接增加地價,以繁榮市面;同時又顧及到經費困難和人口未集中,不作無益的耗費,故工作只求速求遠,不求寬求好,不是繁盛地方,決不敷麻石或鋪瀝青。”
至1938年11月13日凌晨“文夕大火”前,長沙馬路以碎石馬路為主,但長沙天氣要不連晴數月,要不連雨數月,晴天碎石馬路上一路灰塵,雨天滿地泥濘。
在長沙修馬路熱情高漲的1934年,長沙汽車數量猛增。當年5月15日,長沙開明汽車公司在環城馬路開行公交車2趟,不久即增加到5輛公交車在市區開通。
1935年,長沙市進行汽車調查,發現僅僅經過一年,長沙已上牌的公私汽車達32輛。
隨著汽車在長沙城區馬路上跑得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每年長沙城市養路費暴增。最開始長沙城區馬路以碎石路為主,僅中山路、南門口等馬路鋪設有瀝青,到1935年,長沙在環城馬路等各處馬路均紛紛開始鋪瀝青,因為這既可避免汽車經過時的揚塵,使馬路更顯干凈美觀,同時也能減少養路費。
很不幸的是,1938年11月長沙發生了震驚全國的“文夕大火”。當時何元文已辭去長沙市長數月之久,聽到長沙全市化為灰燼的消息后,他痛苦寫道:這一把大火“使我八九年之心力所完成的建設規模,廢于一旦,令人痛憤無已”。
二馬路在何元文修馬路潮流中僅僅建成210米,新中國成立后,1966年二馬路曾加以改建,1985年大修,成為半貫入式瀝青路面。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二馬路雖有馬路之名,卻被占用作長沙北門外最繁盛的農貿市場。1990年代末農貿市場雖拆,但210米長的二馬路仍不能發揮馬路作用,因為不通車,路面卻也還寬敞,竟一度成為長沙著名的夜宵攤集中點。
今天,新黃興北路拆遷和棚改工程啟動,這條從“一起步就一直蹣跚”、有78年歷史的二馬路,未來的某一天,必定開始在地面上跑汽車、地下跑地鐵的全新“蝶變”。
來源:長沙晚報
作者:任大猛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