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人出湖驚天下。通江達海的開福,承載了長沙北進的所有夢想。
通江達海的長沙新港
“江搖千家櫓,港泊萬戶船?!苯袢臻L沙新港車來船往,一派繁華盛景。
距此碼頭3公里外的長沙北站,中歐班列(長沙)也開啟了每天一趟的常態模式,助力全球抗疫和復產建設。
今年3月的第一天,長沙金霞經濟開發區, 2021年湖南重大項目集中開工長沙市開福分會場設在這里,長沙大飛機產業與研發基地等22個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達103.6億元。
水路港、鐵路港、公路港在開福齊聚?!八F公”多式聯運所打造的長沙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使開福成了長沙物流全球、對外開放的橋頭堡。
長沙的擴張,把最感人的故事留在了這里。
地利:長沙最具發展空間與潛力的區域
一條湘江,貫穿了整個湖南。
探尋一座城的興衰浮沉,莫過于從水系來找其奧秘。尤其是對于長沙這樣依水而興的城市。
湖南在歷史上的命運,本來就與湘江緊密相連。這條黃金水道,使湖南先天便有著與外面廣闊世界連接的可能。
湘江北上,與瀏陽河、撈刀河沖積出了肥沃的小平原,這就是長沙盆地,也是長沙建城并繁盛的地理條件。豐厚的糧產和通達的水運讓長沙逐漸成市,湘江的自然走向也成就了長株潭三城鼎立的格局。
而瀏陽河、撈刀河匯入湘江之處,正是如今開福區的心臟地帶。擁有最多支流匯入地的城北,自然也聚集了長沙的主要港口。
極具發展空間的開福
在水運為王的古代,可以說洞庭湖是湖南經濟的總開關,長沙港,是長沙經濟的總閥門。
一江,三河,十湖,75公里的河岸線——在長沙,唯有開福,擁有如此豐富的水系。
水運興,財富旺。湘江北去,城北歷來是水運發達之域。
而在公路鐵路迅猛發展的年代,河湖縱橫反倒成了短板。于是,長沙近20年東南西三面都急劇擴張,唯獨向北——一直不溫不火,以致于老長沙曾有“南帝北丐”的戲稱。
相對慢的開發節奏,使得開福區在十三五、十四五規劃中反而占據了有利的后發優勢:相較于其他區,開福區有著充裕的土地儲備——60多平方公里的可供開發面積在內五區中相對靠前。2020年末實有人口86.6萬、戶籍人口52.6萬。十四五力爭建成區面積達8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00萬。這決定了開福區產業承載還有著巨大的上升空間。
今年初審議通過的長沙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聚焦建設1000萬常住人口、建成區面積近1000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目標,進一步做大長沙城市空間容量和人口規模。
在這“兩個1000”的目標上,開福是重要的增長極。
隨著長沙市近10年的飛速擴張,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如今東、南、西三面再要拿地都到了三環外,而北面還有很大的空間。最關鍵的是,這些待開發地塊,離市中心都近在咫尺。如總建設面積達452.34公頃的蘇托垸,甚至都在二環內。這個與梅溪湖、松雅湖、洋湖并稱長沙四大生態濕地系統的黃金地塊,給了開福巨大的想象空間——縱觀長沙市,擁有濕地資源的地方,前途必定一片光明。
這個濕地公園還只是開福的片區之一。在開福區的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了構建“一核三帶十片區”經濟發展格局。一核,即在撈刀河以北的北部區域,著眼金霞新城建設,加快先進特色制造業體系、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跨境電商第三城建設,打造長沙向北的核心增長極。三帶,即沿撈刀河、瀏陽河兩岸,打造“兩河一谷”創新驅動輻射帶;沿芙蓉中路、 黃興北路,打造高端現代服務業經濟帶;沿青竹湖路、 中青路,打造現代物流、新型消費類電子產業帶。十片區,即推進黃興北路、馬欄山、福元路、蘇托垸、白霞、秀峰(1094 地塊)、高嶺、金霞產業集聚區、關公湖、金霞物流十大片區建設,打造“人城產”融合示范區。
良好的產業承載空間,自然能吸引人才的涌入。人,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是終極的資源。
2017年起,全國各大城市開始了搶人大戰,2020年,北上廣等一線大城市也卷入其中,相繼放寬落戶條件。
長沙是這場搶人大戰中的佼佼者。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底長沙常住人口已經增加到了880萬,一年凈增加了近41萬。而在2019年以前,長沙連續4年每年人口凈流入23萬-27萬,同樣位居全國前列。
人才大戰,不僅僅是高等教育之爭、搶人政策之爭,更是一場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之戰。
先天的地利,讓開福一直具備通江達海、匯聚人才的條件,只待天時。
天時:國家戰略的實施與地域價值的凸現
現代物流業,在公路鐵路的迅猛發展下,水路相對有點失色。
據湖南省水運事務中心提供的資料顯示,上世紀50年代中期,湖南水運運量曾占交通運輸總量的七成以上。隨著鐵路、公路運輸的快速增長,再加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各地興修水利,內河航道在一座座大壩面前節節敗退,過船設施不健全,導致水運價值被大大降低了。
而如今,水運的價值正在回歸。
首先是湖南的優勢產業集群,需要水運的支撐。
運能大,成本低,這是水運的優勢,尤其在運輸特大型設備和構件方面。而湖南的王牌產業又是工程機械。長沙新港負責人介紹,“水運成本相當于鐵路運輸的一半,相當于公路運輸的三分之一,且質損率不到5%,遠低于其他運輸方式?!?/p>
比如長沙港與中國鐵建合作,對其盾構機械進行水路運輸,最重的一件盾構機重達240噸。無論從成本還是運力考慮,水運都是最優選擇。
此外,湖南外貿出口的主要商品,如煙花、汽車產業類、農產品、化工、電子、輕工類產品等,也多從這里通江達海、物流全球。
長沙新港碼頭
與優勢產業需求相呼應的是,近些年來湖南對水運的投資建設,極大地提高了運能。
2013年峻工的長沙湘江樞紐,使湘江成為二級航道,2000噸級船只可上溯至衡陽。這使得水路運輸占全省貨運量的比重不斷上升,釋放出了更大的潛能,成為長株潭工業企業去產能、降成本的首選運輸方式。
2021年3月2日召開的全省水運工作會議上傳來的消息,“十四五”時期,湖南將著力推進干線高等級航道建設,基本建成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托,以洞庭湖為中心,以湘江、沅水為主通道的“一江一湖四水”航道網,骨干航道達到2200公里以上,1000噸級以上航道達到1480公里;推動“鐵公水”多式聯運高水平發展,加大岳陽、長沙外貿航線開通力度,打造“湘-非”集裝箱國際物流通道。
一個更加有利的天時,來自于長江經濟帶建設——一個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的提出。
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一軸”是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托;“兩翼”分別指滬瑞和滬蓉南北兩大運輸通道;“三極”指的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打造長江經濟帶的三大增長極。而整個長株潭正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金水道的價值日益凸顯。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貨物周轉量為199394.33億噸,其中52%以上是通過水路運輸,水運中內河和遠洋各占一半。而湖南內河航道達到1.15萬公里,擁有全國第三大省級內河航運網絡。
數據最能反映長沙港的變化。
2020年長沙新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115萬噸,同比增長16%,邁入“千萬噸級”港口行列,成為第一個千萬噸級的中部內河港區。湖南省60%以上的出口集裝箱由長沙新港發運。
開福崛起的不僅是水運,鐵路公路同樣齊頭并進。在推動“水鐵公”多式聯運高水平發展方面,開福區步伐越來越快。
2012年初,搬遷至霞凝的長沙火車新北站正式運營,距長沙新港不足3公里。2020年從這里發出的中歐班列達到530列,中部地區僅次于鄭州。
長沙開往漢堡的中歐班列
計劃于2021年竣工的長沙新港(三期)工程,將連接長沙北站和長沙港霞凝港區,實現鐵路、水路運輸的貨物在長沙新港無縫中轉,打通長沙鐵水聯運“最后一公里”,徹底解決港口快速、大運量運輸問題。
這里是中部地區唯一的鐵水公多式聯運的集中連片發展區,也是第一批國家級示范物流園區。2019年,長沙因此而入選了首批國家物流樞紐。
一個日趨完善的物流網絡生態在開福區逐步形成?,F代物流目前已形成了醫藥物流、糧食物流、能源物流三大百億產業集群。全國醫藥流通十強企業中已有4家(國藥湖南、九州通、瑞康醫藥、海王醫藥)在開福區內設立區域總部。
而在湖南全力推進“三高四新”戰略進程中,開福扮演了比往昔更加重要的角色。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湖南要“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高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
長沙是實施“三高四新”戰略的領頭雁,而開福又是長沙北進的橋頭堡。
地利+天時,讓開福區的地域價值回到了應有的位置。
人和:產城融合邁向北強
憑借先天的地利與天時的回歸,開福已然走向了“北富”。
至少從GDP看,開福過千億的規模,在城內五區中毫不遜色。在2020中國城區高質量發展報告中,開福區位列全國百強區(地級城市)第28位。
二十多年前,之所以有“北丐”的戲稱,主要在于那時開福缺乏扎堆的商業綜合體,似乎少了些繁華的直觀感。這有如一個客流量大、但沒留住游客的景區,賺的是門票的收入,卻沒能很好地形成行業生態。
由“北富”走向“北強”,需要推動產城融合,以“門票收入”為核心向產業的上下游延伸。
據了解,2020年開福區委開始實施“433”產業戰略攻堅(4大支柱產業,30個重大項目,3個以上500億到1000億產業集群)。4大支柱產業,即現代物流、視頻文創、金融商貿、智能制造。
長沙北站
拿現代物流來說,如果只是把港口當成一個單純的物流轉運樞紐,那仍是一個傳統的港口?,F代工業產業鏈、新的物流體系,對港口的經營提出新的時代要求。
長沙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開福區委書記曹再興提出的產業鏈思維,正是契合了這一時代要求。
正如“互聯網+”如何讓互聯網這個平臺與其他行業產生化學變化一樣,“港口+”的運營模式,也讓長沙港實現了在新時代的轉型。
曹再興經常強調,要牢固樹立產業鏈思維來抓產業,實施433戰略要注意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對接,堅持從事物發展的全過程、產業發展的全鏈條、企業發展的全生命周期出發來謀劃設計改革。
區委副書記、區長謝偉峰在談到開福433戰略時也表示,要注意轄區各個產業鏈之間的協同發展,轄區各個產業鏈和省市產業鏈的對接和協同。
在具體實施“433”產業攻堅工作中,開福區在現代物流、視頻文創、智能制造、金融、商貿、建安和房地產、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重點領域成立7條產業鏈,實行鏈長負責制。
這個產業鏈思維,將長沙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與上下游產業產生了化學變化,使港口的功能和作用向物流鏈兩端延伸。
長沙新港啟動鋼材銷售業務以來,港口的傳統堆場變成了“商場”,鋼鐵商戶根本不需要親自來港口,只需通過網絡便可完成交易,而港口則利用物流與商貿合一的運作模式,實現供、銷、港口融為一體。這種新型模式給港口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港口不再是單純的貨物堆場。
這種“港口+商貿”的模式,既鞏固了主業,又開拓了副業,適應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處處求變的新需求。
再如中歐班列(長沙)采用的“訂制”班列、“點對點”聯通模式。與以往被動地運輸貨物不同,物流企業從設計源頭開始就參與客戶的方案設計,推進非標產品適箱化,省去中間換裝環節,既節省時間、降低成本,貨物運輸安全也有保障。目前,已有吉利汽車、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114家大型制造業企業訂制了中歐班列運輸方案。
新的物流模式,讓中歐班列(長沙)行穩致遠。2020年,中歐班列(長沙)共發運530列,比2014-2018年4年運營的班列總量還多出100多列,運輸貨物貨值20.6億美元,同比增長98.6%。
作為長沙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承載地,開福的價值日益凸現,產城融合的效應愈加明顯。
2020年,長沙市委十三屆十一次全會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快推進金霞新城建設”,確立了長沙城市未來發展“北進”的基調。
2021年1月21日審議通過的長沙市十四五規劃,在為這座省會城市當好實施“三高四新”戰略領頭雁的藍圖中,在實現“長沙港片區增長極、‘空鐵水’物流聯動平臺”的發展目標上,開福區扮演了長沙北進的“橋頭堡”角色。
仔細研讀長沙十四五規劃,在推動長沙千萬級人口規模、實現“國家中心城市”的宏大愿景中,開福以其可觀的儲備土地面積與產業承載空間,以及4大支柱產業集聚的產城融合效應,無疑在內五區中有著更加明顯的比較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能。
3月9日上午,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吳桂英在開福區調研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特別強調開福區要當好“三高四新”主力軍,抓好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和金霞經濟開發區建設,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彰顯開福擔當。
在新一輪長沙的大發展中,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開福,必將闊步向前,砥礪奮進,譜就北強的宏偉藍圖。
結語
曾幾何時,湖南人要想干一番大事業,得走出洞庭湖,才能通江達海。老一輩湖南人有“出湖”的說法,講一個人玩不出湖,意思即是玩不出彩。
湘人出湖驚天下。而開福作為湖南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的橋頭堡、長沙打造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重要承載地,也定將助力長沙,出湖、通江、達海、創造無限美好的未來。
來源:36kr
編輯:韓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