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開福區社區管理社會化巡禮之三
在開福區做藕煤生意的陳群生,這一年來收獲了太多的驚喜。
社區舉辦“愛國歌曲大家唱”,他生平第一次應邀擔任比賽評委。當時的評委席上,他以“新居民代表”的頭銜和擔任評委的領導們平起平坐。
現在,擔任新居民小組長的他,又成為了社區黨支部重點培養的入黨積極分子。
陳群生發現,就是在近兩年,自己和這個已經生活了20多年的社區之間,開始變得融洽起來。
變化,是從新居民這個稱呼開始。
新居民,是指在開福區工作、居住的外來務工人員、農民工及其家人。對于他們,城市人最常用的稱呼,是流動人口,甚至鄉里人。
長沙城里的賺錢機會,將十里八鄉的人源源不斷吸引過來。然而,頻繁流動的他們,讓城市無法對其實現有效管理。導致流動人口管理中出現“一問三不知”的狀況:不知道有多少人,不知道他們來自哪里,不知道他們做什么。
底數不清讓流動人口成為城市管理的灰色地帶:流動人口發案率高、計生工作管理很難……
當拿著暫住證的他們總是被視為“外人”時,隔閡滋生;當他們付出同樣的努力,卻不能和當地居民一樣同等享受福利時,埋怨滋生。他們遠離鄉土,卻又與生存著的這個城市格格不入的狀況,引起了開福區區委書記張迎春的深思。促進流動人口融入社區,成為開福區社區管理社會化中的重要課題之一。
2009年底,借開福寺路社區承擔聯合國“青年農民工融入社區”項目,成為湖南省唯一試點社區的契機,開福區將流動人口定位為社區的“新居民”,將原來模糊的流動人口管理責任明確在社區,“新居民”的稱呼也讓流動人口感受到了“寄居之地”對他們的接納。“‘新居民’的稱呼,就是要讓他們在開福區有家的感覺。”開福區區委副書記任安良如是說。
同時,開福寺路社區所在的新河街道,在開福區社區管理社會化的基本內容即黨建工作區域化、居民自治制度化、社會組織多樣化、社工隊伍專業化、社區服務精細化、服務項目市場化、投入機制多元化、社區事務信息化等“八化”的指導下,因地制宜地鋪開一條“四化”路徑——以精細化管理、親情化服務、市民化待遇、品牌化活動,在新居民與社區之間,搭起一座溝通金橋,讓他們從融入社區開始,融入城市。
將“新居民”融入社區,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就是及時準確掌握“新居民”信息。新河街道開展精細化管理,走街串巷,敲門入戶登記,將在社區居住一個月以上的流動人口信息詳細登記造冊。到2010年3月,涵蓋流向、計生情況、工作生活情況、持證驗證的工作臺賬,讓困擾城市管理多年的流動人口底數不清的問題在新河街道正式消失。
一人一張表、一戶一套資料的新居民信息精細化后,緊緊跟上的便是社區親情化的服務與市民化待遇。讓新居民在社區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勞動部門將新居民就業、技能培訓納入培訓計劃;社區“雷鋒超市”為困難新居民發放糧油物資;新居民在子女就學、健康檢查、社保等方面與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這些,如春風化雨般灑落在每一位新居民的心田。
去年5月,開福區成立“新居民之家”和“新居民俱樂部”,策劃一系列品牌化活動,讓新居民和當地居民在各色活動中,實現融洽共處。
2010年6月,一場“腕力王”PK賽在開福區舉行,當地居民和新居民在社區的組織下走進同一個賽場,當地居民和新居民兩手握在一起,重要的不是輸贏,而是雙方沒有隔閡的交流,以及相互接納的開始!
“十大文明家庭評選”中,20戶新居民家庭先后被推選為“幸福家庭”;青少年運動會、城鄉小學生聯誼等活動,所有新居民孩子都接到邀請;居民代表大會,新居民代表是不可缺少的方陣;民情茶吧里,新居民總有一席之地;“快樂聯盟”的志愿者隊伍里,新居民的身影在活躍;幸福家園新居民活動站里,專為新居民而設的閱覽室、棋牌室、乒乓球室、電教室,歡迎來自天南海北的新居民。
現在,為新居民提供法律援助、辦證驗證、房屋租賃、務工信息等“一站式”服務平臺覆蓋開福區,惠及全區12萬多“新居民”。
開福寺路社區主任吳怡說到:事實上,社區付出一點,新居民回報更多。“四化”之下,到位的服務,溫馨的活動,將新居民“家”的感覺激發。他們配合管理、建言獻策、奉獻力量,將原來的隔閡一點點抹去,一步步融入社區。融洽了新居民的社區,宛若一家親。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陶小愛 駱炬 王強
編輯:redcloud